調查也發現, bmi過重或肥胖兒少表示曾因身材遇到的負面狀況包括包括66%被取難聽綽號、60.4%被嫌棄、17.4%被惡作劇、9.6%不跟自己做朋友、9%不跟自己同組、甚至還有4.8%孩子會因此被打。兒盟發現,兒少對於體型胖的評價,包括很笨、性格不好、衛生不佳、行動能力不佳等。
減肥減肥調查指出,22.6%的學生其實不需要減重卻想要減「肥」。學生想要減重的原因,則包括希望外觀更好看、增加自信等。而學生嘗試的減重方式則有包括運動健身、飲食控制,但也有部份學生自行購買減重藥等方式。
兒盟蒐集資料也發現,還有學生包括連續4天不進食、催吐、一整天喝了3公升的水不進食、一整天只吃水煮蛋和蘋果、早晚吃藥、跑30圈操場、游泳3小時等的手段。兒盟認為,在社會「瘦還要更瘦」的審美觀下,這些正值生長發育的兒少們以過度運動甚至不正常的進食方式,都讓人擔心長期下來,影響了身體健康。
兒盟究其原因,發現有45.4%孩子會努力讓外表和身材看起來和明星、模特兒一樣;另外,進一步比較體型正常卻想要減重,與一般正常的孩子,這群過度減重者因為媒體影響自我評價的比例是正常孩子的1.8倍,相差23.6%。
兒盟執行秘書黃韻璇表示,孩子對自己身材的評價、是否需要減重,不僅是健康議題,心理也會受到影響。而媒體和家長在兒少對身體意象的形塑過程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她呼籲,媒體不應推崇單一美感、不批評譏笑他人、不進行過度減肥及健康自信才最美等方式。
調查施測時間為今年3月30日至4月30日,總計發出2070份問卷,回收1674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1.3%,在95%的信心水準下,誤差不超過正負2.39個百分點。
以下文章來自: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230077